当前位置: 储能网 » 储能产业 » 正文

加快推动浙江宁波打造全国新型储能智造高地的对策建议

日期:2023-06-19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储能网

2023
06/19
15:0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锂电池 钠电池 储能产业

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目前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有四个方向,其中抽水蓄能对地形水利有极高要求,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的能量、功率较小,还不能作商业应用,而电化学储能以锂电池钠电池为代表,技术逐步成熟,应用场景广泛,是宁波新型储能产业主流。打造全国新型储能智造高地,带动产业优势发挥,对宁波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新型储能产业具备先发优势,在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现有新型储能规上企业约200家,基本涵盖原材料、储能系统、电池包、外装备、能源管理系统等全产业链,已连通新能源车、小家电等终端应用。新型储能核心板块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速约30%,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3年后将超千亿规模,潜力巨大。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的逆变器、杉杉科技的负极材料等,位列全国头部。

一、宁波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基础有待夯实

新型储能产业起步较晚,与传统万亿石化能源产业相比,总体产能较小。产业规划滞后、政策支持乏力,部门合力不足,尚未制订新型储能的全市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没有形成行业良好生态,对相关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强。面对培育新型储能材料、应对国外碳壁垒等新问题新需求,相关部门欠缺专业服务经验,未有统一管理体系。

(二)全供应链有待完善

对上游控制不足,宁波缺乏锂、钴、钠、镍、钒等矿产资源,受原材料成本影响明显,对正极材料、电解液、电芯、芯片等基础性材料生产,尚缺代表性企业。对中游话语不强,全市在储能系统、电池包、储能箱(柜)、五金件等制造业板块具有较强实力,但业务规模、产品创新等方面受制于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绿能等全国龙头企业产销体系。对下游渗透不力,目前宁波新型储能还主要应用于工商业大型储能、以及新能源车等大消费品配套,在家庭户用储能、个人微储能方面没有形成热潮,产品体系还不够丰富。

(三)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原创性核心技术偏弱,专利质和量都不够高,存在不少“卡脖子”难题。宁波新能源商会共165家企业会员,2022年1~11月专利申请数为904件,只与宁德时代(809件)基本持平;发明专利申请数为649件,其中127家企业为0件,家数占比达77%;PCT海外专利申请数为163件,远小于宁德时代(1160件)、比亚迪(1160件)、阳光电源(397件)、华为能源(288件),其中146家企业为0件,占比达89%;企业标准总数为392件,其中137家为0件,占比达79%。约40%受调企业表示储能基地或研发机构布局在上海、常州、深圳、苏州、合肥、四川等地,以紧贴产业资源或人才资源;近70%受调企业没有与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本地科研院校开展深层次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80%受调企业对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等国际化科研高地未作详细了解。

二、推动宁波打造全国新型储能智造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政策引领

抓紧成立市级新能源与储能产业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尽快编制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型储能装机目标规模,推动产学研落深落细,紧扣储能新材料、储能智造、电池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与新能源车、绿色石化等战略产业形成资源合力,构建补链、强链闭环。

(二)发挥贸易带动作用

引导储能柜(箱)、小家电、汽配件等宁波优势出口产品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形成新品类新生态。建立“新型储能贸易港”园区,集聚国内外优秀储能设计、销售、评估、认证等服务全业态,引领行业风尚,形成“以贸促产、智造领先”的差异化特色。出台3~5年对用户补贴政策,促进消费者使用新型储能产品,有力撬动内需。

(三)鼓励支持创新驱动

支持企业在甬江科创区布局新型储能运营中心,优化与甬江实验室、中科院材料所等成果转化机制,共建高级别研发机构,合报国家科技项目,创造国内外储能人才来甬扎根的“雨林生态”。鼓励东方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设立新能源与储能学院,建立储能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培养体系,构筑产业人才链。鼓励企业主导或者参与起草储能行业国际、国家标准,掌握规则话语主动权。

(四)有效释放智造优势

助力企业转型,支持相关制造企业引进新型储能产品生产,培育本土品牌,建设国家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助力示范项目,引进宁德时代、国家电投等示范性项目落地,带动本地企业成长。及时分析锂电池安全应用、淘汰动力电池回收等政策影响,引导企业关注钒电池、氢能储能等产业动向。助力跨界协作,推进“光储充一体化”“氢储充一体化”“水储充一体化”等战略联合体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可再生能源数据平台、石化产业大脑等引入新型储能数据功能,探索“共享储能”或者新能源“虚拟电厂”模式,对各新能源场站有效调峰调频。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锚定核心、试错环节,加强遴选评价,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发挥市、区(县、市)产业引导基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企业布局新型储能原料矿产、核心技术以及中试孵化平台的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立市级新型储能产业母基金,并设置细分领域子基金,委托储能龙头企业合作运营,形成生态链虹吸效应。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实行“碳账户”“碳保险”、碳指标交易等,扩展融资层级。


返回 国际储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