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储能网 » 电化学储能 » 储能电池 » 锂电池 » 正文

为啥这个节骨眼上,欧洲还跟“锂“过不去?

日期:2022-06-10    来源:财经连环话  作者:张沃若

国际储能网

2022
06/10
14: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电池产业发展 锂电池

核心提示:

1、近日,由于欧盟方面可能出台有关将锂列为有害物质的法案,美国锂业巨头雅宝称其可能将关闭位于德国朗格尔斯海姆的工厂。今年由于锂需求持续扩大,锂价持续飙升,美国雅宝占据全球锂产品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如果其关闭其欧洲工厂,将会进一步冲击锂资源供应,抬高锂价价格;

2、早在2020年左右,欧盟就已开始推进欧洲的“电池自主”,但在本身锂矿不足、环保人士反对,以及东亚动力电池成熟产业链的包夹之下,其电池产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有关人士认为,本次“锂法案”的推出,只会进一步阻碍其电池供应链的本土化;

3、凤凰网《财经连环话》发现,目前中国锂电池产能全球占有率约59.4%,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而欧洲锂电池产能不到全球的5%,欧洲在产业链话语权相对较低。同时,法案更多针对欧洲本土电池生产,对于海外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出口影响不大。

将锂列为有害物质?欧盟为何做出这样的提案?

6月7日,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锂业巨头雅宝可能将关闭位于德国朗格尔斯海姆的工厂。原因在于欧盟近期正在商讨此前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HCA)的一项提案——将把碳酸锂、氯化锂和氢氧化锂归类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

据悉,欧盟委员会将于7月5日至6日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将于2022年底或2023年初做出。

不过注意到,将锂列为有害物质并非彻底“禁绝”锂,欧盟方面并未在锂进出口政策上做出调整,但针对锂的审查标准势必会抬高相关行业的加工成本,这也是美国锂业巨头雅宝称其可能退出欧洲锂业务的主要原因。

“新兴”矿产锂,为何被评定为有害?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开发的“年轻”能源,由于开路电压高、比能量高、工作温度范围宽、放电平衡、自放电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作为电动车关键电池材料的锂的需求也迅速扩大。

据电动汽车行业专业信息提供商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统计,2021年,全球锂价上涨超过490%。

而此次被欧盟列为有害物质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均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上游产品。

其中碳酸锂有治疗急性菌痢、狂燥性精神病,制作镇静剂等功效。但过度服用也会造成锂在肾脏和钠竞争重吸收,使得人体缺钠,导致肾脏疾病。

氢氧化锂则腐蚀性极强,能灼伤眼睛、皮肤和上呼吸道,口服会腐蚀消化道,可引起死亡。

氯化锂则多用于空气调节领域,用作助焊剂、干燥剂、化学试剂,并用于制焰火、干电池和金属锂等。过量也会对眼睛、粘膜、皮肤、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以此次可能闭厂的雅宝为例,由于其主要制备方法仍为生产成本较低的盐湖提锂,其提锂过程中的工业排放可致水质污染,且不可逆,因此会受到欧盟重视,雅宝目前的生产标准大概率不符合欧盟即将推出的审查提案,因此决定退出欧盟市场。

但此次“锂法案”的提出,对于欧盟来说算不上一个“善举”。

雅宝首席财务官Scott Tozier就表示,该法案将阻碍欧盟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未来该公司的电池回收和电池材料制造将移出欧盟。

而在锂价一路飙涨的当下,失去其为数不多的上游生产商,对欧洲本土的动力电池及新能源行业无疑是个重大损失。

卷不过东亚,欧盟的“电池自主”举步维艰

锂电池可能在欧洲“遭挫”早有预兆。

2022年3月欧盟提出的《欧盟电池法规》在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投票通过。该法案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包括在欧盟本土生产的电池都必须遵守电池新规,从2024年7月1日开始,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公示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电池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到电池产品的使用过程,再到退役及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的可充电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才能投放市场。

这一法案曾被认为是欧盟为发展本土动力电池行业而建的“壁垒”。

此前在2020年,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斯·塞夫科维奇就在网上举行的“欧洲电池会议”上表示,欧盟有信心到2025年自行生产足够的电池,为其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而不需要再依赖进口电池。并计划允许各成员国对相关动力锂电池项目进行补贴。

欧盟近年来不断加码电池行业,来源于对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增长的焦虑。

作为汽车行业的传统巨头,欧洲如今却在面临着无可奈何的衰退困境。

2022年5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表示,4月份欧洲新车注册量下降20%,欧洲汽车销量连续第10个月下滑.

随着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巨头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欧洲传统汽车产业不得不加快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2021年,欧盟委员会再次表示,欧盟需要构建动力电池产业链。到2025年,欧盟企业可以为至少6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但迫切实现“电池自主”的背后,却是欧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首先是锂矿。

作为全球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之一,目前锂资源几乎需要全部外购。其消费的锂矿78%进口自智利、8%来自美国、4%来自俄罗斯。为实现“独立自主”,欧盟自2020年起开始大量勘探开采新的锂矿,充分发掘本土的储量。

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计,欧洲锂金属的储量为60000吨,占世界储量的0.7%,远不足以支撑欧盟的锂需求。

此前,西班牙地质学会曾推测伊比利亚半岛地下可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锂矿。

2021年,葡萄牙能源公司Galp已经与瑞士电池生产商Northvolt宣布,将联手打造欧洲最大的锂矿提纯生产工厂,共同开发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锂矿资源。

但占据伊比利亚半岛绝大部分的西班牙受制于国家环境政策,地质学家甚至不被允许勘探证实。

除了锂矿供应外,欧洲动力电池产业也早已被中日韩“攻陷”。

由于动力电池早已形成了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欧洲本土企业很难与来自东亚的电池企业竞争。

记者发现,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前十名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比亚迪、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均为东亚企业。

同时,由于动力电池早已经历多轮技术革命,行业规模效应较强,欧洲“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并不大,本土企业大多选择与东亚电池企业合作。

2021年,在欧盟刚宣布要自主构建动力电池产业链后,芬兰矿业集团开始与中国企业商讨在就芬兰哈密纳建厂的可能性。

被欧洲赋予厚望的传统车企,也同样对研发自主的电池产业链兴致缺缺,2022年5月,宝马集团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协议,未来将由宁德时代为其提供圆柱形电池。

在此之前,戴姆勒集团刚刚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宁德时代正式进入戴姆勒的电池供应链体系。

原本欧盟雄心勃勃制定的循环经济政策,想基于可以无限回收的永久性金属建立一个“清洁能源系统”,但由于目前回收产生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可能被欧盟认定为有害物质,也变得岌岌可危。

产业差距悬殊,欧盟“锂法案”难冲击中国

由于在产业链上话语权差距悬殊,欧盟“锂法案”对中国冲击有限。

据《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27GWh,同比增长130%,全球占有率约59.4%,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而欧洲锂电池产能不到全球的5%。

预计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600GWh,同比增速有望超80%。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450GWh,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3%。

2022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长53.7%,其中仅向欧盟出口的锂电池同比增长就高达140%。

同时因为布局早,中国相关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在回收和供应链去碳化早已有相关立法。

同时,相关上游供应商、下游厂商,以及配套的服务商齐全。

目前,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为宁德时代,市值约为1万亿元,紧随其后的则是比亚迪,市值约为9368.35亿元,同时比亚迪已登顶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全球市占率达19.5%。

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市值约为2060亿,锂资源龙头企业赣锋锂业市值为1843亿,天齐锂业为1622亿,磷酸铁锂龙头企业国轩高科市值约718.15亿,股价均未受到欧洲法案明显冲击。

动力电池巨头中创新航今日曾披露了港交所上市招股书,估值约630亿。

据高工锂电统计,在动力电池核心材料制造方面,中国在全球拥有领先优势,从2022年至2025年,中国四大主材将占据全球七成份额。

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此前虽曾被传筹建海外首个电池工厂,但至今未见消息,整体受欧洲锂法案影响不大。

欧盟锂法案通过,将更多影响欧洲本土电池成本,对于海外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出口反而会抬高预期。

此外,由于目前全球大多数的锂加工产能均为中国掌握,在锂需求一路走高的背景下,欧盟的“锂法案”可能会使欧洲不得不加深对中国产能的依赖。


返回 国际储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