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储能网 » 电化学储能 » 正文

破解储能行业痛点 格力钛实力获科技进步奖

日期:2022-04-19    来源:格隆汇

国际储能网

2022
04/19
08: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格力钛 储能安全 储能技术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今年2月10日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提纲挈领地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而言,即在“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由此可见,国家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与方向是坚定不移的,而创新性的技术是其中发展与突破的关键所在。

公开消息显示,格力钛“高安全大倍率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成功斩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要理解该项目获奖的意义,需要从储能行业发展的大势着眼。

格力钛突破储能安全瓶颈,占领技术制高点

随着全球碳中和的推进,能源结构转变,即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占比要大幅提升,以及能源供应的稳定等问题,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核心的课题。从实现路径的技术层面来看,储能和大电网这两种方式是最主要的,而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成为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就需要解决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问题,这里面怎么也绕不过储能系统这一实现路径。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经济或将步入电气化加速阶段。加速步入全面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已经越来越大。

为了能够实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能源,或者说要合理的去使用能源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储能系统因此应运而生。储能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期内收集能源并且储存起来,允许其在高峰期或者能源紧缺时使用。

可见,无论是人类长期生存与福祉,还是出于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考量,都日渐离不开储能系统。

而从国泰君安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来看,在当前环境下,储能产业仍处在技术之争的阶段,除抽水储能外,各种电化学储能方式尚未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向前发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从储能最终客户角度来看,作为新能源配套的供电侧基础设施,储能设施的底线是安全。

由于锂电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去年曾下发《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强调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性是核心要求。

业界认为,目前,储能安全性问题解决主要着力点或在电池成分或电池技术路径选择上。

电池安全问题已被业界视为重中之重,电池企业推出的新品无一例外的都在强调如何防范热失控、保障电池使用安全。去年工信部印发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意见稿明确提出,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安全应满足GB38031等强制性标准要求,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防止过充、短路、过放等电安全保护功能,在高低温等复杂环境下保证电池正常使用。

格力钛“高安全大倍率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针对高安全、大倍率、长寿命的储能应用需求开展了系统研究,突破了锂离子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与长循环寿命不可兼顾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大倍率工况下电池散热及温差控制难题,以点带面完善了先进储能技术产业链,促进国内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保证我国储能产业领先地位。

在格力钛“高安全大倍率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曹元成兴奋的指出:“对公众来讲,找到了一个技术能解决安全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增强了普通大众对储能的信心。”;中山大学教授、项目评估委员吴明娒则认为,“对于格力钛新能源的高安全大倍率储能系统,从材料、电池、模块到系统,都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

钛酸锂电池高安全特性凸显,打造行业产品范本

格力钛新能源深耕新能源领域,在以钛酸锂核心技术为中心的能源产业进行深度布局,不断进行专业领域的技术探索与沉淀。

据公开资料,同样在去年年底,凭借高安全、快充放、大倍率、耐宽温、长寿命等优良特性,格力钛新能源研发生产的钛酸锂电池,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选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可以说,格力钛的创新性核心技术较为完美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源自于格力钛电池拥有稳定的尖晶石结构,如此稳定的结构能为新能源车带来极高的安全保障;被称为“零应变材料”的格力钛电池材料对锂金属电位更高,避免了电池在过充过程中生成导致短路或出现使负极恶化的锂枝晶,安全稳定性更好。

格力钛电池具有三维的锂离子扩散通道,表面不形成固液界面钝化膜,在零下五十度的超低温面前,各项性能还可以保持常温时的状态。因此,搭载格力钛电池在零下50℃到零上60℃均可正常充放电,冬季充电时无需配备额外的动力电池加热系统,从根源上解决电池着火问题。

格力钛电池突破石墨作为负极的固有局限性,在充放电过程中几乎不形成稳定性较差的SEI膜,极大降低电池本身起火爆炸的隐患;其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短路时可由导电相变为高阻相,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热失控。

另据长期的实验数据显示出,面对针刺、电钻、切割等破坏性压力实验时,格力钛电池均不会发生起火、爆炸等现象。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出,投放在市场的装载格力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或储能项目中,由电池诱发的安全事故为零。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曾公开对格力钛电池给出良好的赞誉与正面的评价,陈院士指出:“格力钛电池是目前锂电池领域安全性能最好的电池之一”。

据了解,格力钛研发团队从材料、电池、模组、系统等四方面创新研发出介孔微球钛酸锂材料自晶化构建技术、全覆盖多通道极片自约束电池技术、大倍率储能系统热管理关键技术、基于多时间尺度电池内阻估算的实时安全诊断策略等四大关键创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高安全大倍率钛酸锂储能系统”。

储能应用不断拓宽,格力钛逐渐成为新能源主角

当前,格力钛新能源以高安全格力钛电池为核心,不断探索各大应用领域储能产品,助力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格力钛储能系统先后落地广东横琴新区热电厂、内蒙古乌拉特电厂等,提高发电侧调频能力;落地西藏浪卡子光伏发电站等,为高海拔地区提高清洁能源保障。格力钛通讯基站储能系统落地四川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高海拔地区,为通信基站安全工作和通讯畅通提供有力保障;应对和配合“拉闸限电”一系列特殊情况,格力钛储能系统应用珠海药厂等高精尖企业,提供削峰填谷电力储能方案,助力城市供电系统平稳运行。

据官网资料介绍,格力钛推出的储能产品覆盖KW到MW级别,已实现全场景应用覆盖,为工业调峰、电网调频、通讯基站、数据中心、轨道交通、风光消纳、商用综合体等储能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能满足各种专业领域需求。

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及投资者相信,在人类生产、生活场景中占据中心位置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燃机,或将在十年内走向全面终结。显然的,电池技术革命将主导这一过程。

电池安全技术是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点,是新能源汽车性能升级、储能行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因此也将有机会成为能源革命和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命线。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同时身处中心位置的储能行业在大浪潮之下也将迎风起飞,储能行业进入爆发期,安全问题绝不能成为掣肘,格力钛储能系统方案将疏通当下安全隐忧的症结,助力储能行业更快更好的稳步前进。

随着储能系统性能不断优化,中国储能行业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通信储能、应急电源、5G及物联网等刚性需求市场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应用条件,万亿规模的储能产业爆发在即。

格力钛新能源将以自身钛酸锂电池优势为依托的储能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蓝图逐渐转变成为现实。而格力钛在电池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从本质上来说是来源于这家公司的创新基因,以及强大科研实力作为后盾。

目前,格力钛新能源已经构建起完善科研体系,全面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步伐。

还应该看到的是,格力钛电池及其安全储能系统,接连斩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广东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这不仅是公司创新能力多次对外“秀肌肉”,更是象征着格力钛新能源吹响了全面冲锋的号角。

政策春风已至,格力钛腾飞在即

今年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这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意义十分重大。《实施方案》提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一点是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

笔者判断,根据以往实践经验和专家权威评价进行推导,格力钛领先的电池和储能技术也有望受益于政策的春风。

在应用场景持续拓宽、落地的大趋势下,不断加深自身“护城河”优势,格力钛新能源的腾飞之路实乃指日可待。

返回 国际储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