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能源部预警“未来五年停电次数或翻倍”,当欧洲多国因可再生能源转型失衡频繁陷入供电中断,当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数十亿人被电力短缺拖累民生与经济。
一场覆盖全球的电力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蔓延,能源安全成为各国亟待破解的紧迫命题。
在此背景下,储能技术凭借“削峰填谷、稳定电网” 的核心价值,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抓手,也为中国储能企业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黄金通道。
然而,如何精准对接不同地区的电力需求?如何突破出海中的技术适配、标准壁垒与合作壁垒?这些现实考题,正考验着中国储能产业的全球化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将于10月9日- 12日在上海隆重举行的国能网·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年会,将汇聚行业顶尖大佬共商对策。
这将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提供实战思路与资源链接,成为产业破局的重要契机。
在盛会启幕前夕,我们不妨先聚焦全球电力市场的真实图景,看清中国储能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所在。
美国:政策与需求双重压力下的电力困境
就在今年7月,美国能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忧心的消息:若供应商未能在高峰需求期间增加电力容量,未来五年内美国的停电次数可能会翻倍。
其在关于电网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拜登政府的绿色政策致使发电厂退役,且替代发电厂的批准进程推迟,加之人工智能带动高耗电数据中心需求大增,美国电力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事实上,美国停电问题早有端倪。过去10年间,美国已历经10次大规模停电事故。在此期间,飓风和冬季风暴等极端天气是罪魁祸首,引发了其中8次大停电。
例如,2017年飓风艾尔玛来袭,美国东南部多个州及附近岛屿深受其害,佛罗里达州350万人无电可用,经济损失超500亿美元。
得克萨斯州也未能幸免,2021年的冬季风暴、2017年的飓风哈维以及2013年的一场冬季风暴,均使其陷入大停电困境。
美国老化的输电基础设施面对极端天气时显得极为脆弱,据2023年北美电力公司(NERC)的报告显示,70%的美国输电线路已运行超25年,不仅易停电,还易遭受网络攻击和引发火灾。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致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些问题,储能成为关键一环。
储能系统可在电力供应过剩时储存电能,在高峰需求或停电时释放电能,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提升电网稳定性。
这无疑为中国储能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相对亲民的成本,中国储能产品有望在美国市场大放异彩。
欧洲:电网老化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
无独有偶,欧洲部分地区也时常遭受停电困扰。如今年4月28日葡萄牙全国大停电、5月12日英国停电等事件,凸显了欧洲电网的脆弱性。
同时,多次停电事件更加凸显了欧洲电网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过程中,面临的功率平衡难题,以及跨境互联能力不足的短板。
欧洲需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和跨境互联能力建设,以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极端气候的双重挑战。
而中国在储能技术研发、储能系统集成以及电网智能化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储能企业能够为欧洲提供从储能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助力欧洲提升电网稳定性与可靠性,加速能源转型进程。
同时,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的储能产品性价比相对更高,能够满足欧洲市场对成本控制的需求。
拉美:水电依赖与基础设施不足的供电难题
在拉美地区,停电问题也日益严重。据巴西电力服务公司Daimon的一项调查显示,圣保罗大都市区的平均停电时间在三年内增加了两倍,从2021年的每年约7小时上升至2024年的接近22小时。
2020至2024年间,电力供应恶化最严重的15个地区中,有9个位于圣保罗市南区,雅尔丁圣路易斯街区的平均停电时长更是从每年略高于7小时激增至51小时。
厄瓜多尔同样深陷能源危机,在2024年10月时,该国能源部长曼萨诺曾表示,因能源危机实施的大规模停电举措将持续到当年12月,尽管正在采取应急措施,但仍难以避免国家陷入长期停电的困境。
拉美地区停电问题主要源于电力基础设施老化、投资不足以及能源结构不合理等。当地对能够快速改善电力供应稳定性的储能产品需求极为迫切。
在这一迫切需求下,中国储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成本和产品多样性上的优势,为拉美地区量身打造储能解决方案。
中东:炎热天气与能源结构引发的电力危机
在中东地区,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区域性、经常性停电现象愈发普遍,民生与生产活动受到显著影响。
据悉,中东地区电力危机加剧与两大核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中东地区常年处于高温季,极端气候下民众对空调制冷等民生用电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短时间内大幅超出电网承载能力,导致供电系统频繁承压“告急”;
其二,中东地区长期依赖传统能源、能源结构单一,且源储能备和调配能力有限,面对激增的用电负荷,现有电力供应体系缺乏足够弹性与调节空间,进一步放大了供电缺口,使得停电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例如,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发言人侯赛尼曾表示,伊朗因降雨减少、水资源管理不善,水电站发电量大幅下降,尽管在火电与可再生能源领域有所努力,但仍面临约1.5万兆瓦的供电缺口,日均停电时长约2.5小时。
不过,中东地区也在积极寻求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纷纷制定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这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东南亚: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缺陷下的电力短缺
在东南亚,越南曾出现48小时内两度大停电的情况,电力短缺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近些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需求持续攀升,但像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电装机容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此外,一些国家电网结构薄弱,抗风险能力差,遇到自然灾害或设备故障时,极易发生大面积停电。
而为了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东南亚国家对储能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日益升温。
而这一高需求为具备技术积累与服务能力的中国储能企业,创造了“出海” 开拓新增长极的重要机遇。
从竞争优势来看,中国储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具备显著的“地缘+成本” 双重优势。
一方面,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物流运输效率高,能快速响应当地项目建设与设备交付需求。
另一方面,依托国内成熟的储能产业链体系,中国企业在设备制造成本控制、规模化供应能力上表现突出,同时可提供涵盖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到后期运维的本地化服务,进一步贴合市场实际需求。
具体落地层面,中国储能企业可通过多维度合作切入东南亚市场:既可以与当地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参与国家级、区域级储能电站建设,助力完善电力基础设施;
也能与当地能源企业、工业园区携手,推进微电网改造、分布式储能项目落地,切实提升终端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这种“互利共赢” 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帮助东南亚国家破解电力供应难题,也为中国储能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非洲:长期缺电困局下的储能机遇与挑战
电力短缺正成为制约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
据储能头条了解到,非洲地区约有6亿人口正面临缺电困境,即便作为非洲经济较发达的南非,也未能摆脱这一难题。
就在今年2月23日,南非国家电力公司正式宣布实施六级限电措施,受此影响,南非全国范围内启动轮流停电机制,居民每日停电时长达到8至12小时,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显著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并非缺乏能源禀赋——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但其开发利用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而储能技术的核心价值,恰好能破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间歇性” 的痛点,通过电能存储与调度,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输出,进而推动非洲能源结构从传统依赖向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现状与需求,为具备技术实力与项目经验的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深耕非洲市场的广阔空间。
中国储能迎来黄金出海时刻
综上来看,在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的当下,中国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出海黄金时刻。
而中国储能企业也凭借技术、成本、产业链等多方面优势,正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储能企业始终走在创新前沿。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国内企业不断突破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极限,例如,瑞浦兰钧最新发布的问顶587ah电芯,其能量密度达430wh/l,循坏寿命超10000次。
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逆变器、变流器等核心设备的效率持续提升,为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先进技术不仅是中国储能企业的“硬通货”,更是其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 “金钥匙”。
成本优势同样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一大“法宝”。
依托国内成熟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中国储能产品的成本相较于国际同类产品具有显著竞争力。
这使得全球客户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储能服务,大大降低了储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门槛,为中国储能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已构建起涵盖正极材料、电芯制造、储能系统集成以及运维服务的全链条配套体系。
原材料供应稳定、零部件产能充足,这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与交付速度,还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快速提供定制化的储能解决方案。
这种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让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储能项目的首选合作伙伴。
当下,我国许多头部储能企业已早早开始“出海”布局。
众多企业积极投身海外市场,通过参与国际项目投标、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例如,华为与哥本哈根能源公司合作,将为丹麦储能项目提供先进的电池储能系统;
瑞浦兰钧与韩国晓星重工业(Hyosung Heavy Industries)在韩国首尔正式签署电池储能系统领域战略合作备忘录(MoU)。瑞浦兰钧将供应2.5GWh的储能产品,共同推动储能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与普及;
比亚迪成功中标沙特电力公司总装机容量达2.5吉瓦/12.5吉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项目合同,负责电池系统从设计到后续维护的全流程工作;
由科华数能与东欧最大的能源EPC公司之一合作促成的 保加利亚25MW/55MWh大型电池储能项目,是保加利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电池储能项目,项目采用科华数能1500V 3.45MW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解决方案。
这些亮眼成绩,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与卓越影响力。
除了斩获大额订单,我国储能企业还积极开展产能出海布局。
例如:阳光电源近日宣布计划在埃及建设年产达10GW的电池储能工厂,而阳光电源此前已在越南、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率先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
科陆电子成立美国储能子公司及组建本地化团队,有效推进了海外市场的布局,在美洲、非洲等多个区域实现订单落地。
亿纬锂能发布公告拟在马来西亚新建储能电池项目,投资不超过 86.54 亿元;
此外,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企业也早已开启全球化产能布局,通过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进一步贴近当地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响应速度。
在出海策略上,中国储能企业更是多点开花,全面发力。
一方面,企业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升级,紧密围绕不同市场的气候条件、电网特性等实际情况,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适配产品。
针对热带地区高温环境,研发高温耐受型储能系统;针对海岛市场用电特点,设计离网型储能解决方案,以技术差异化满足全球多元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深耕目标市场调研,组建本地化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各国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标准以及当地文化特点,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与服务模式,避免盲目拓展市场。
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共赢理念,通过与当地能源企业合资建厂、与国际巨头联合研发等多种合作方式,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快速融入本地市场。
在非洲,与当地电力公司共建储能电站;在欧洲,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发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强化品牌与服务建设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重要举措。
企业建立起覆盖售前咨询、售中安装、售后运维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在海外设立多个服务中心,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凭借优质服务与成功项目案例,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实现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服务+品牌”综合输出的华丽转型。
从政策环境来看,全球范围内对清洁能源的大力支持以及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营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各国纷纷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投入,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政策保障。
欧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东地区能源转型需求强烈,政府积极推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储能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电力基础设施和能源升级需求旺盛,对储能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这些利好因素,都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创造了绝佳机遇。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不断加速,储能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
中国储能企业凭借自身核心优势与有效出海策略,必将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而即将于10月9日-12日在上海举行的国能网?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年会,也将为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书写中国储能产业出海的辉煌篇章。
(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会议详情)
来源:储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