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甘肃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甘肃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指出,依据国家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发布急需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优先备案符合急需紧缺方向的专业。
加快布局服务电子信息、一体化算力网络、芯片封测、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电池材料、无人机、环保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持设置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模型、新型储能、氢能、新材料、超材料、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持发展服务高品质民生的文旅康养、医工交叉、医养照护与管理、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
详情如下:
甘肃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甘肃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各高等职业学校、省属中职学校:
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的能力,甘肃省教育厅等五部门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年4月29日
甘肃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的能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突出特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甘肃省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职业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比例不低于30%,基本形成与国家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到2035年,全省95%以上职业教育专业与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适配。
二、重点任务
(一)统筹规范专业设置。分类组建甘肃省职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中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严格落实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和要求,研制院校专业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规范专业设置前置论证程序,健全非国控专业省级评估监测程序。健全“357贯通培养”专业评估机制,依据甘肃产业需求和评估情况发布贯通培养专业目录。完善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健全专业设置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备案、招生就业、经费投入、办学评价一体化管理机制。
(二)推进专业集群发展。通过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合理错位服务面向等方式,建立专业群融合发展和快速响应机制。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实施省级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每期重点支持30个左右服务国家战略、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实施中职学校“提质培优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少而精”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少而特”的优质贯通培养专业。鼓励支持职业学校特色化发展,注重结合院校办学优势,重点建设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职业本科学校重点提高办学层次,大力发展职业本科专业,专业数原则上不超过60个,专业大类原则上不超过10个。高职院校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牵引,设置专业数原则上不超过40个,专业大类原则上不超过8个。中等职业学校以优质专业建设为牵引,设置专业数原则上不超过15个,专业大类原则上不超过4个。
(三)增设产业急需专业。依据国家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发布急需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优先备案符合急需紧缺方向的专业。重点围绕有色冶金新材料、石油化工新工艺、关键产业基础、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调整专业方向。加快布局服务电子信息、一体化算力网络、芯片封测、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电池材料、无人机、环保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持设置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模型、新型储能、氢能、新材料、超材料、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持发展服务高品质民生的文旅康养、医工交叉、医养照护与管理、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
(四)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对标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全面修订适应数字化新职业场景和新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数字技术,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加快推进“数字化+专业”建设。以甘肃职教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牵引,打造数字基座,健全适应人人可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智能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推动人工智能有机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开发建设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形态教材,探索推动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建设。
(五)调撤过剩低质专业。严格控制教育类、医学类等国控专业设置。设置国控专业的学校要提前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原则上除师范类、医学类院校,其他类型的学校一律不再新增设置师范类、医学类国控专业。2025年起,停止中职中医专业招生;严格控制、逐步缩减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不再批准新增专业布点。省级统筹指导调减和撤销办学水平差、供给过剩的专业,原则上限制新增并逐步调减大数据与会计、现代文秘、电子商务、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护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供给相对过剩专业布点。逐步裁撤布点多、规模大、需求饱和的旅游类、教育类、语言类、表演艺术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电子商务类、物流类、财经商贸类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六)开展关键要素改革。完善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选择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核技术应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采取头部企业、牵头学校、职教专家三组长制,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着力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三、组织实施
(七)强化专业规划。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市域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研究制订市域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驻地高职院校依据省市县发展规划、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各高职院校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厘清专业与国家战略、“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四强行动”“七地一屏一通道”和“14+1”条重点产业链匹配度,组建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育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组织,编制实施学校专业适配产业、服务区域和大国外交布局方案。
(八)强化协同联动。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联动机制。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及有关行业部门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数据库,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发布重点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对人才需求趋少的行业产业进行预警。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工信等相关部门,强化政策供给和统筹调控,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专业布局,办好服务当地产业需求的优质专业;与驻地高职院校建立专业设置与建设联席会商机制。
(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省级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统筹开展所属职业学校专业评估。各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联合体、共同体内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对接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建立专业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自查自评工作,优化专业结构,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十)强化结果应用。将专业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纳入甘肃省分类评价督导、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单项指标。省教育厅统筹开展专业设置评估、专业建设周期性评估、首届毕业生评估,2026年完成第一轮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评估工作。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人才培养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对口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50%的高职专科专业点和参加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应届毕业生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职专科专业点,将调减专业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的职业本科专业点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及时撤销连续3年不招生的职业教育本专科专业点。